(本文僅記錄上課大綱與自己記得的片段重點,推薦有興趣的朋友親自來上課才能學到完整的觀念及操作方法)
 
本周主要是沖片複習以及比較深入的曝光理論與範例。
 
[沖片複習]
沖片步驟跟 Week 2 一樣。這次自己發生了一個大失誤,因為有些遲到所以上片的時候太猴急,把兩個捲片軸放反了,有底片的放到上面,空的放到下面,所以底片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吃到藥水。本來以為結果會很慘,好險影像還是有出來,不過我猜定影跟海波的效果大概會大打折扣。轉念一想,剛好可以拿它當對照,放一陣子後看跟別捲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
 
[定影液的測試]
顯影液是放久了會失效,但定影液只要裝回瓶子蓋起來,放多久都不會失效。而測試其有效與否通常會用以下兩種方法。
 
1. 碘化鉀
將 19 公克的碘化鉀加水至 100 cc 而成碘化鉀測試液,再取定影液與碘化鉀測試液各 10 cc 混合觀察其變化,若變成乳白色則表示定影液仍有效,若呈黃濁色表示失效。但碘化鉀很貴 (尤其是哪邊發生戰爭的時候),自己在家沒必要特地去買碘化鉀,用第二種方法即可。
 
2. 片頭丟入定影液
通常沖片前都會把片頭剪平,把這段剪下來的片頭丟入定影液,因為片頭上的藥膜會被定影液溶解使底片變成透明,所以觀察其變成透明的時間不僅可知道定影液是否有效,還可以順便知道定影時間的長短。新鮮的定影液應該要在 2.5 分鐘內使底片變成透明,回收過的要在 3~4 分鐘之內,而定影時間就是變透明的時間乘二。
 
[水斑清潔液]
因為上周有同學反應底片有水漬殘留,Max 老師特別說明,那其實是水斑清潔液的殘留,通常會在片基面,可以自己擦掉,而真正的水漬殘留是擦不掉的。
 
另外,以柯達的 Photo-Flo 200 來說,使用說明是寫 1:200 稀釋,但實際上用 1:1000 就可以了。
 
[測光與曝光]
從第一堂課開始,Max 老師就常常強調,如果你用相機對著黑色測光,相機就會幫你把它變成灰色,對著白色測光亦然,這是為什麼要做曝光補償的原因。只是如果你想讓黑色不會變成死黑,白色不會變成慘白,要怎麼決定曝光值?這部分 Max 有配合講義做了詳盡的說明,這邊就只列出基本的想法。
 
1. 暗位
「暗位決定曝光」是 Zone System 的基本要領。先讓暗位落在 Zone III,把暗位細節保存起來,亮位之後再用顯影去處理。
 
2. 亮位
要以亮位出發來思考也可以,讓亮位落在 Zone VII,可以充分保留亮位細節。
 
當然這些基本作法也可以衍生出許多變化,如 Ansel Adams 雖然把 Zone System 理論講得很漂亮,但自己實作的時候其實都有作弊,他有一套自己的曝光補償值與減感時間。
 
[作業]
以下都是以相機測光為基準去加減曝光值。
 
1. 拍深色布料或非金屬深色物體:正常,-1 格,-2 格。
2. 拍淺色布料或淺色物體:正常,+1 格,+2 格。
3. 拍一個人的臉,要塞滿觀景窗測光:-1 格,正常,+1 格,+2 格。
 
[攝影家]
這次介紹的兩位攝影家,一個是風景攝影,拍攝客觀存在的世界;一個是藝術攝影,拍攝自己建構出來的世界。
 
1. Ansel Adams
作品以美國優勝美地的風景攝影著稱,也是開啟 Zone System 理論研究大門的祖師爺,對階調與亮暗部細節的掌控出神入化。
 
Ansel Adams 是登山愛好者,也是山脈俱樂部組織的成員,致力於保護自然風景與資源,並長年居住於優勝美地,對其山區的氣候風景瞭若指掌。Max 老師因此提到,要拍風景,怎麼拍都贏不過當地人,因為什麼時候出大景他都知道,而你可能還在家裡睡覺。
 
2. Michiko Kon (今道子)
日本藝術攝影家,作品皆以生鮮食材與豐富的想像力交織而成。鞋子、帽子、衣服、椅子、花等靜物,皆以數不清的魚皮、魚眼睛、蝦蟹烏賊等食材來組合,並以中大片幅相機拍攝,以及高對比的處理,給予視覺上強烈的刺激。
 
 
[對暗房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土砲黑白暗房研究社分享任何暗房相關的事情!]
arrow
arrow

    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