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許多暗房同好會有個疑惑,就是回收過的定影液,強度到底還夠不夠?什麼時候該換掉?太早換怕浪費,太晚換又怕定影不足。
 
有許人可能會去看定影液的說明,如果你上網找 Ilford Rapid Fixer 的說明書,它會叫你自己用定影過的相紙面積去評估;而柯達的瓶身上只說「Replace the fixer sooner if the time to clear reaches twice the time needed for fresh fixer」,意思是「當清除(感光乳劑)時間達到新鮮定影液所需的兩倍時,就該換掉了」。靠,我又沒有寫輪眼,哪看得出來它的清除感光乳劑的時間啊,就算有寫輪眼也不一定看得出來吧(翻桌)!
 
也許有些人會用底片的空片頭來測試,但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實在沒辦法準確換算,只能憑感覺。那到底這個「清除時間」是寫心酸嗎?
 
請教辜狗大神之後,我找到了這篇文章 http://photo.net/black-and-white-photo-printing-finishing-forum/004OFa ,底下的一則留言詳細解說了用相紙測試定影液強度的方法,個人認為很實用,在這邊整理一下,分享給各位暗房同好。
 
先說明一下,因為我比較摳,所以在試條長度的部分自己做了變更。長度其實不是重點,可依個人習慣做調整。
 
  1. 在安全燈環境下,拿 8" x 10" 的相紙剪下一段,再對半剪成兩段各 4” 長的試條,以下稱「試條 A」及「試條 B」。
  2. 安全燈環境下,將試條 A 在未曝光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沖洗程序,也就是按照標準程序做顯影、急制、定影,理論上即得到一張純白的試條。
  3. 安全燈環境下,將試條 B 每隔約 1 至 1.5 公分畫分格記號,我通常會畫完會分出 8 格。接著將第一格浸入定影液,5 秒後將第二格也浸入,往後每隔 5 秒就多浸入一格。當最後一格也浸入定影液 5 秒後,立刻將整個試條從定影液取出丟進清水裡洗滌,讓定影液停止作用。
  4. 打開室內光源,隨後將試條 B 在明房環境下按照標準程序沖洗,即顯影、急制、定影,理論上將得到一張有灰階的試條。
  5. 將兩個試條清洗並晾乾後,即可擺在一起做比較,找出試條 B 的哪一格與試條 A 一樣白,即為所謂的「清除時間」。而定影時間至少為清除時間的兩倍,保險一點會用三倍。
 
實際上做完的兩個試條會長這樣(左邊是試條 B,右邊是試條 A):
 
thumb_IMG_3665_1024.jpg
 
可以看出這次的清除時間是 15 秒,定影時間就至少要 30 秒,保險一點 45 秒。最上面那格全黑是因為完全沒泡到定影液,所以請將它忽略。
 
會了這個方法之後,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拿調配好的新鮮定影液來測試一次,所得到的清除時間即為「最短清除時間」,把它記錄下來;以後要用回收定影液之前(或用完之後),先測定其清除時間,若已達最短清除時間的兩倍,就該把它換掉啦!
 
最後要補充很重要的一點,定影時間還是多一些比較保險,只要不要太誇張(半小時以上)都不太會有什麼問題。達蓋爾的 Max 老師是教我們 RC 相紙定影 4 分鐘,30 秒可開燈;FB 相紙定影 8 分鐘,60 秒可開燈。所以這個本篇文章的方法算出來的定影時間,其實充其量只能說是「可開燈時間」而已,請勿當做實際定影時間喔。
 
 
[歡迎暗房同好們到土砲黑白暗房研究社加入討論喔]
arrow
arrow

    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