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記錄上課大綱與自己記得的片段重點,推薦有興趣的朋友親自來上課才能學到完整的觀念及操作方法)
 
本周的重點是增感 (push process) 與減感 (pull process),以及一些其他的特殊處理方法。
 
[增感目的]
增感的結果是會讓顆粒變粗、反差變大,可以讓亮位更亮,而暗位不變 (因為已經沒有細節的地方不可能讓細節憑空跑出來)。除了純粹想要高反差或粗顆粒以外,一般用途有兩種:
 
1. 曝光不足增感
場景太暗,感光度不夠,所以逼不得已減少 n 格拍,再增感 n 格補回來。
 
2. 曝光正常增感
場景的反差低 (亮位與暗位差距不大) 可以用來擴張反差,把原本不夠亮的亮位推上去。
 
[增感方法]
1. 增感 1 格:T 型粒子增加 20% 顯影時間,非 T 型粒子增加 30% 顯影時間。
2. 增感 2 格:T 型粒子增加 60% 顯影時間,非 T 型粒子增加 100% 顯影時間。
 
[減感]
與增感相反,可用來壓縮反差,把原本過頭的亮位拉回來。減感 1 格:減加 10%~15% 顯影時間;減感 2 格:減少 20%~25% 顯影時間。
 
[特效]
1. 高溫顯影:跟增感的結果類似,可以讓反差變大、顆粒變粗。
2. 使用強效顯影液:例如拿相紙用顯影液來沖底片 (D-72 1:8 3分鐘),這樣顯影時間會變很短,顆粒、反差也都會變大,而且很有可能會因為搖晃不夠充分使得顯影不均勻。這個真的要自己試過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3. 侵蝕作用:碳酸鈉 50g + 水 500cc,會破壞底片藥膜,侵蝕底片的影像。不要拿原稿來做,可以用翻拍器來翻拍底片。
 
[作業]
下周沖的底片要增感兩格,所以要減兩格拍灰卡。
 
[攝影家]
這次介紹的攝影家的作品都是利用上述各種非常規作法,甚至無招勝有招,非常精彩。
 
1. Ralph Gibson
常以巧妙的畫面裁切,讓觀者自行腦補照片以外的部分。其黑白作品以過曝再增感的手法來做高反差的效果,具有極簡意味的構圖風格,又帶一種若有似無的暗示成分,會讓人在看完之後不自覺地對剛才看到的畫面產生某些想像,是會越看越有味道的作品。
 
2. Tony Ward
商業攝影出身 (光法強),也喜歡反串一些平面廣告名作。Max 老師用來介紹的這本 Obsessions 是本充滿裸露與性暗示的攝影集,作者利用高溫顯影使顆粒變得很粗,卻又不失質感,用這樣的視覺手法來表現情色的題材可說是非常到位。
 
3. Michael Kenna
上周介紹過的攝影家,這次特別用他的作品來說明減感呈現的結果。因為長時間曝光的時候,亮位很容易爆掉,若利用減感的手法可壓縮亮位使其不爆。
 
4. Mario Giacomelli
這位出生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攝影家,終其一生拍攝他的故鄉。他的特色就是完全沒在鳥什麼顯影怎麼搖、要搖幾分鐘這種事情,完全 free style,使得作品也顯得非常有個性,常常是對比高到跟版畫一樣,或是因為顯影不均勻使得影像宛如加了特效,諸如此類不刻意控制而不經意產生的怪誕風格,甚至有些題材也很怪誕,凸顯出了他隨興與叛逆的藝術家特質。
 
5. 荒木經惟
「東京死情」這本攝影集使用特別的版面編排,來表達對影像本質的思考。其中利用了前述的侵蝕法來折磨底片,讓影像變得跟日本鬼片差不多。 
 
 
[對暗房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土砲黑白暗房研究社分享任何暗房相關的事情!]
arrow
arrow

    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