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記錄上課大綱與自己記得的片段重點,推薦有興趣的朋友親自來上課才能學到完整的觀念及操作方法)
 
這周主要就是帶學員走完一次沖底片的「標準流程」。所謂標準流程就是照著走會得到「正確」的結果。當然有許許多多厲害的攝影家並不遵循這樣所謂的標準流程,卻因而能自成一格;但對初學者而言,如果連最基本的流程都控制不好,也不用去想什麼自成一格了。
 
其實沖片的流程,每種教材或是教學文章講的可能會有些出入。這邊有些程序的時間跟我以前看的資料不太一樣,一定都有原因,以後老師應該都會說明。
 
 
[關於藥水]
黑白暗房基本的五道藥水:顯影液、急制液、定影液、海波清除液、水斑防止液。
 
1. 顯影液
顯影液有百百種,每種個性都不一樣。之後上課用的顯影液都是 D-76 1:1 稀釋,因為這支顯影液容易控制,差 30 秒也不會差太多,不像其他顯影液如 HC-110,差 15 秒結局就明顯不同了。
 
2. 急制液
急制這個步驟其實就是把顯影液洗掉讓顯影停止,即使用水也可以做。只是因為顯影液為鹼性,定影液為酸性,所以若使用稀釋過的酸性溶液先做酸鹼中和,可以減少定影液的消耗速度。
 
急制液的標準配法是將冰醋酸稀釋到 1.5%,就是取 15 ml 加水至 1000 ml 。因為冰醋酸的味道具刺激性,有些人會過敏,此時也可以用檸檬酸稀釋到 10%。
 
3. 定影液
作用是去除底片未感光的鹵化銀,使影像固定不會再感光而產生變化。
 
4. 海波清除液
作用是能夠大幅減少水洗時間,因其能夠中和殘留藥水的酸性。Max 說有用海波的話,之後只要水洗 5 分鐘,其效果比沒海波水洗 20 分鐘還要好。而且水洗的方式是要用流動的水才行,因此海波也可以省下很多水。
 
5. 水斑防止液
作用就是防止水漬留在底片上。水斑防止液是一種介面活性劑,其實差不多就是濃度比較低的洗碗精。
 
 
[沖片的變因]
新手在沖片的操作上最主要有兩個變因,一是溫度,二是搖晃的方式。
 
1. 溫度
其實不管溫度用多少,只要藥水順序沒錯,都一定會有影像出現,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去精確控制而已。如果可以的話裝一台冷氣在暗房最快,冷氣設定幾度房間裡的東西就是幾度。如果礙於場地限制無法裝冷氣的話,老師 Max 有另外說兩個方法但我沒聽清楚,但我之前用水浴加冰塊還是可以控制得不錯就是了。方法很簡單,就是用臉盆裝水,把四道藥水跟沖片罐都放進去,再加冰塊調整水溫,等溫度平衡後就可以開始沖片,中途要隨時注意水溫,超過一度的時候就要再補些冰塊。
 
(0830補) 感謝班上同學分享,老師說的控溫方法之一是用保冷劑。
 
2. 搖晃
搖晃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旋轉沖片罐,一種是翻轉沖片罐,兩種各有缺點:以旋轉的方式,離軸心越遠的部分,流速越快,反之離軸心越近,流速越慢,將可能讓整捲底片頭尾不一,但因為沒用過所以不知道實際上會怎麼樣不一,猜想是越靠近軸心的位置反差會越小;以翻轉的方式,因為齒孔是一個洞一個洞的,在齒孔上下緣的流速會較快,這如果是在定影液不夠新鮮的狀況下,離齒孔越遠部分的定影效果越差,就會出現直向的條紋,相信不少人送外面洗有遇過類似的經驗
 
解決方法就是將兩種搖晃方法合而為一,在翻轉的同時順便旋轉,就可以將兩者可能造成缺陷的程度減到最低。
 
另外搖晃完之後手要遠離沖片罐,否則手的體溫傳導會讓沖片罐的溫度升高。
 
 
[沖片步驟]
 
1. 顯影前預洗
加清水連續搖晃一分鐘。主要功用是先讓底片溼潤,避免顯影不均勻。
 
2. 顯影
這邊因為第一次帶學員沖片所以一律顯影 10 分鐘。倒入顯影液後頭一分鐘連續搖晃,之後每等 25 秒後搖晃 5 秒。
 
課堂用的顯影液是 D-76 1:1 稀釋,我帶的底片是 Tri-X 400,照 D-76 說明書,在 20℃ 時應該要顯影 11 分鐘。不過這邊 D-76 + Tri-X 400 的標準時間就是 10 分鐘,應該是有它的原因。
 
3. 急制
倒入急制液後連續搖晃一分鐘。
 
4. 定影
共 5 分鐘,倒入定影液後頭一鐘分連連續搖晃,之後每等 25 秒後搖晃 5 秒。
 
5. 海波前預洗
加清水連續搖晃一分鐘。
 
6. 海波
倒入海波清除液後連續搖晃一分鐘,靜置三分鐘。
 
7. 最後水洗
把底片從沖片罐取出,以流動的清水洗 5 分鐘。這邊是用一次可以洗 10 捲的水洗器。
 
8. 水斑防止
整捲底片浸泡水斑防止液 20 秒。
 
9. 晾乾
這邊是用晾乾專用的夾子,把底片頭尾夾住吊起來,約 1 小時以上。取下時要把被夾住的部分剪掉,因為一個夾子會把底片夾出兩個洞,如果不剪掉,洞的邊緣凸起部分可能會刮傷掃描器。
 
至此整個沖片整序結束。最後我的底片晾乾後仍有明顯的水漬,應該是浸泡水斑防止液的這道程序有問題,我還故意多浸了一點時間還是有水漬,猜想是藥液濃度不足,因為以前自己在做水斑這道程序的時候都會冒很多泡泡,這次就沒有什麼泡泡,要看其他人的結果才能確定。
 
(0831補) 老師在課堂上說明這不是水漬,而是水斑防止液的殘留,通常會在片基面,可以自己擦掉,如果是真的水漬是擦不掉的。
 
 
[Zone System]
在等底片晾乾的同時,Max 大致上介紹了一下 Zone System 的概念。
 
Zone System 是由安瑟亞當斯 (Ansel Adams) 因教學需要而發展出來的一套系統,用來把從拍照前的測光到放相整個流程系統化。其基本概念是把「純黑」到「純白」之間分成 Zone 0 到 Zone X 共 11 個區,其中第五區 Zone V 就是灰卡的顏色,而每個相鄰的區相差 1 EV,也就是在測光系統上都相差一格。
 
拍攝時,只要把想要的 Zone 設定好,然後利用顯影時間來控制反差,再選用適當號數的相紙,即可得到階調豐富的相片。至於要怎麼設定 Zone,就是一門學問了。
 
因為要實作 Zone System 需要先對底片的特性有所了解,所以要先製作底片特性曲線,這大概也是之後幾次上課沖洗的底片都要拍灰卡的原因。
 
 
[攝影家]
本次介紹兩位攝影家,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的對比。一個是 Ansel Adams 的大弟子 John Sexton,另一位是長於概念式攝影風格的大師 Harry Callahan,影響了無數的美國攝影家。
 
其作品的從光影的拿捏到亮暗部細節都無懈可擊,總之就是照片中所有景物的細節都多到爆表,可以說是把 Zone System 的精髓發揮到極緻。
 
跟 John Sexton 可以說是極簡風,專注於點線面的呈現,階調也不會太多,甚至幾乎只有黑白兩階。有幾張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畫面全黑,只有很小部分的主題要仔細看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些是以自然為主題但手法創新的作品,也有以妻子為主角的人體題材,以及街拍、重曝等等作品。簡單地說,他是一位藝術家攝影師。
 
Max 覺得 John Sexton 的作品在技術上確實到了變態的地步,但是跟 Harry Callahan 比起來,他更喜歡後者的風格。
 
 
[拍灰卡]
1. 灰卡放在桌上 (兩張併起來面積才夠大),兩盞棚燈在左右。
 
(0831補) 老師在課堂上指出兩張灰卡併起來並不是因為面積不夠大,而是可以利用兩張灰卡之間的縫隙,來觀察在過曝與不足時的細節變化。
 
2. 調整高度棚燈高度,讓灰卡上的亮度呈現測光表讀數為 iso 400, f/8, 1/30s 的狀態,注意灰卡的四個角落與中央總共五個點的讀數要一致。
 
3. 固定相機的高度 (這邊用一個放大機骨架裝上雲台來固定相機),先蓋上鏡頭蓋拍一張,再以 f/8, 1/30s 為 Zone V,調整快門速度從 Zone 0 (1/1000s) 到 Zone X (1s) 各拍一張,總共 12 張。 
arrow
arrow

    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