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一直很想報名達蓋爾的暗房課程,最近總算有機會付諸行動了。
 
之後會把個人在課堂上印象比較深刻的內容寫下。這些筆記只是三小時課程內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每個人有印象的內容相信也不太一樣,況且實際操作的部分也沒有辦法文字化,有興趣的朋友若能親自報名上課一定會獲益良多。
 
 
[底片的選擇]
 
我覺得這其實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要素。因為大家一開始都是送照相館快速沖印,從頭到尾都是機器在處理,而機器的原則是不管你放什麼東西進來,都希望出去的結果是穩定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很難真的感受到各種底片在本質上的差異是什麼。
 
舉例來說,大家都用過的 Fujifilm X-tra 400,現在好市多買一捲八十幾塊,相對現在一捲破兩百塊的 Kodak Ektar 100,我們平常送快沖也許大略可以知道後者色彩比較飽和顆粒比較細,若是自己暗房處理,結果可以是天差地遠。
 
老師 Max 甚至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在一般情況下,你拿一個 5000 塊的鏡頭加 100 度底片,跟你拿一個 10 萬塊的鏡頭加 400 度底片,出來結果哪個好?答案是前者。這個例子充分表達了選擇底片的重要性遠高於選擇器材。
 
但底片百百款,要怎麼選?對初學者來說,Tri-X 400 這支活了超過 70 年的底片是個好選擇,因為他比較好掌控;相對同樣是柯達的 Tmax 400,從曝光到放大,每個程序都要控制得很精準,不然會死得很慘。
 
135 底片可以做到什麼程度?Max 展示了幾張黑白與彩色照片,用的是一般 100 度底片放大成越寬約 30 公分(目測)的照片,畫面非常細膩,ㄧ點顆粒也沒有,絕對不輸數位處理,更不用說要讓它有顆粒的方法有一狗票。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建立在自己能夠掌控太多數變因的情況下。如果是送快沖的話,老實說你用什麼都不會差太多啦。
 
 
[測光]
 
Max 直接用一台 FM2 相機跟一個手持式測光表來實驗,對一個被塗成全黑的門片測光,同樣 1/30 的快門,FM2 的光圈測是 f/2.8,而測光表卻顯示 f/8。哪個才是對的?如果你不想要黑色的門變成灰色,當然是相信測光表。
 
絕大多數的相機都是內建反射式測光表,不同相機也許有不同的測光模式,例如中央重點測光等等,但不論什麼測光模式,最後都是會以灰卡為標準去計算光圈快門值,也就是被測光的主體將呈現灰卡的顏色。而入射式測光表則是以它所在位置接收到的光線之吸收率來計算結果,與主體的反射率無關,所以在背景過暗或過亮的情況也不會影響測光的結果。
 
但測光表是有距離限制的,故一般的棚內攝影或人相類比較常用;如果是主體太遠,例如拍風景的時候,測光表恐怕就無用武之地了。這時候如果遇到背景過暗或過亮的狀況,就只能自己去抓曝光補償。
 
別忘了在最初那段漫長的歲月中,哪裡有什麼測光儀器?上古神獸們都是用膝蓋測光的,而且還測得比你用機器準。這真的沒有捷徑,一切都要靠經驗的累積。
 
 
[曝光]
 
承接上面測光的部分,如果今天在背光的狀況,你要拍夕陽下的人像,不能用閃光燈,你要對哪測光?相信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如果對背景測光,夕陽會很美,人會變成剪影;對人測光,人會很美,夕陽會變烈陽。但如果你想要很美的夕陽又想要清楚的人臉,有沒有辦法?有,請把人臉塞滿你的觀景窗測光,暫時讓夕陽爆掉沒關係。
 
在負片的世界裡,曝光寧願過度也不要不足,最起碼黑白負片是這樣。Max 展示了兩張用同一格底片放相出來的照片,構圖是上半部天空,下半部地面與主體。同樣下半部的亮度都差不多,其中一張的天空是全白的,而另一張則是天空中的雲朵層次與細節豐富。這說明了黑白負片對過度亮部過度曝光的寬容度是非常高的,乍看之下爆掉的部分,放相的時候都還救得回來。
 
Max 說,黑白負片即使過曝 5~6 格都沒問題,如果是目前的數位感光技術來說,亮部過曝這麼多格肯定爆掉沒救吧。然而相對正片就真的要非常精準,以前他做商攝的時候都用正片,所以一定要搭配測光表。彩色負片似乎沒有提到,但我想寬容度應該也蠻高的,但不會像黑白負片這麼高。
 
另外,相機的曝光時間是否準確也是個問題,老實說我之前都不曾懷疑過相機的快門速度是否正確,除非快門聲音聽起來不太對。工作室裡有一台測相機快門速度的機器,是用紅外線去感測快門開啟的時間,可以測量相機的每個快門速度是否正確。我在現場看一位同學測他的 Leica M6,低速快門開啟時間都比表定的要長一些,而 1/500 的快門實際開啟時間都比較短,1/1000 甚至有亂跳的現象,導致高速快門曝光不足,可見機械快門有時候並不如想像中可靠,而助教也有說電子快門通常比較準。
 
 
[攝影家]
 
這次介紹的三位攝影家都是以人像為主,也都拍過無數個名人,但風格迥異。
 
1. Yousuf Karsh:背景多以深色為主,愛用林布蘭光,許多作品像古典肖像繪畫,色調沉穩內斂。
 
2. Richard Avedon:愛用白色背景,甚至帶著白色布幕外拍,故作品色調明亮。被攝者的表情、動作較為豐富。
 
3. Arnold Newman:喜用廣角,讓被攝者與其工作環境一同入鏡來暗示其職業,常會出現特別的陳設及構圖方式。 
 
 
[操作]
 
1. 抽片:用抽片器把捲進片罐裡的片頭拉出來。這部分無法用寫的,用法網路上應該都找得。而且不用抽片器的方法也有不少,有興趣者請自行辜狗「抽片頭」。
 
2. 上片:現在工作室裡都是用 AP 塑膠沖片罐,所以上片比不鏽鋼片罐簡單多了。而且同一個片軸 135、120 都可以用,但缺點是體積比較大,藥水要用比較多,雖然說藥水是蠻便宜的。
 
3. 拍灰卡:因為沒帶相機所以沒有拍,下次上課前補拍。
 
 
[對暗房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加入土砲黑白暗房研究社分享任何暗房相關的事情!]
arrow
arrow

    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